都说高考是条独木桥,03年后我们才看到绕道过河的捷径--自主招生,这个教育届的新宠名词,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从最早22所拥有独立自主招生权的高校,扩大到目前的59所,中国高等学府的自主招生已深入人心。究竟是羊肠小道还是曲径通幽?不妨让我们揭开自主招生的那层神秘面纱。
自主招生到底有啥用?
1、一种优惠政策
说白了就是加分,自主招生给高考生提供了一种额外的"福利"。形式上由各高校实施笔试和面试,要求考生具有竞赛奖项或某一方面能力有过人之处,主要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和平时知识的积累。因各学校学科特色不同,注重的内容也会略有差异。
自主招生所带的价值微而尤珍,尽管只是加分,但无疑对残酷的高考竞争来说已然是一种福音。但并非顺利通过后便可沾沾自喜,"优惠"是建立在高考成绩的基础上的,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过了自主招生只是过了第一关,高考的主导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学生万万不可依仗这点微弱的优势就掉以轻心。
2、完全自主招生
采取这种模式的高校范围较小。06年复旦和上海交大学顺利进行了自主招生试点,仅限上海,但近2000名上海优秀高中毕业生通过学校组织的面试争夺两校600个录取名额,这种自主选拔录取最大的突破就是以面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高考成绩只作为参考。
听听专家怎么说面试
相信很多参加过自主招生的学生和将要面临挑战的同学,均对自主招生的面试环节十分感兴趣。毕竟,从充斥着题海、冲刺的氛围中走出来的高三学生,突然要转变成面试现场上机灵通变的选手,如果没有平时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注定是要吃败仗的。在这里我们不妨听听看熊教授(熊丙奇:教授、管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校报主编)的面试经验。
1、小细节曝露大问题
熊教授回忆自主招生面试中,有一名学生成绩不错。一般的问题都可以顺利地回答出来。面试过程中,考官又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对于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现象,你怎么看?"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轻描淡写地说:"只不过是一个事实,各国自有表述。"对于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他态度那么马虎,面试官很容易得到这样的印象:这名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历史缺乏认识,至少是缺少对时事的关注。显然,这会影响到他的面试成绩。
2、年少轻狂不当此时
熊教授还提到一个自主面试的学生,狂妄得不得了,轮到他发言时,便大谈特谈什么书都看过,什么东西都知道。现场的面试官都是文学、化学、计算机各个领域的专家,当着这些专家的面吹嘘自己,不怕风大闪了舌头么?面试官要刹他威风是很容易的,问他一个化学的专业问题,他立即目瞪口呆了。后来的结果大家也能想象得到,他名落孙山。上海交大不喜欢张狂的学生。相信其他大学的主考官也不会喜欢这样的学生,学习是一回事,待人接物方面过不了关,一样遭淘汰。这个考生为他的年少轻狂付出了代价。
3、赢在阳光自信上
熊教授对于一个女生的面试印象深刻,从资料里看到,她的父亲早年去世,她和妈妈一起生活,家里很穷。可是在面试的过程中,这名学生乐观开朗,谈吐得体,全然看不出生活的困顿所留下的痕迹。她的阳光表现打动了在场的每位考官,赢得了一致好评,顺利入围。这个例子可以说明什么呢?哪怕处在一种很坏的环境里,你也可以努力去做,积极地面对一切,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事在人为,后天的努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先天的不足,甚至创造奇迹。
从这些小小的面试特写中,我们不难看出:自主招生的面试,并非是一场"专家刁难会",相信很多高校的主考官们,其主要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甚至是个人修养。而事实上,对于那些基础好,善于触类旁通的学生,考官是相当青睐的,而社会上那些所谓的"押题"式的自主招生面试辅导班,"胜算"并不多,投机取巧的心态是靠不住的。
我们考生要把握好心态,毕竟自主招生不是最后的机会,也不是唯一的机会,好好利用余下的时间,一个完善适宜的学习计划才能给自己一个最好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