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安德烈.高兹的非物质理论》的论文在网上被热议,该文第一作者是年仅18岁的高中女生,第二作者则是她的母亲吴宁,也是一名大学博导。有网友揣测吴宁帮助女儿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文章,是为了获得两所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
在这里无意与网友辩论论文作者真伪,也无意谈论博士生导师违背师德规范,这只需要组织一个学术答辩,一问就可以辨别真伪。之所以引起社会热议,无外乎自主招生存在着明显漏洞,这才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
各种高考“特权”加分几近取缔殆尽之时,自主招生却又耐不住寂寞,提出了各种“优先”:优先招收学科特长生,我们无话可说;农业大学优先招收农村娃娃,我们也可以理解……不管如何,这是学校自主判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实际需求进行招生,这算是符合自主招生原则的。
但是如果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出现“同等条件下,中学推荐优先”、“同等条件下,发表论文优先”、“同等条件下,数学、物理等学科获得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者优先”……则有所不妥。
自主招生意味着高校有能力独立自主判断学生是否符合学校学科培养的要求,招生不得受外部干涉。如果在自主招生过程中,高校依赖于书籍和期刊的等级来 评判学生的学术水平,不仅仅是给招生制造一些不可控的漏洞,最重要的是丧失了自主招生的“自主性”。难道高校各个学院的教授们没有能力判断学生的实际水平 吗?非得用其他单位或机构的认定作为招生的“优先条件”?
如果觉得本校无力判别学生实际水平,不妨放弃自主招生资格;如果觉得当前自主招生方案尚不足以区分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则组织本校教授们继续改进。 唯独借用其他机构的认定是最不恰当的,因为这样就意味着高校真的没有能力对“同等条件下”的考试进行区分。而事实上,熟知高校自主招生流程的人估计都会明 白,当前高校自主招生还真是无法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区分。因为各个高校自主招生,组织者依然是高校行政部门,各个院系教授无法深度参与,即便有所参与,也是 协助招生办工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次母女真假作者事件,如果是真的教授负责,不是那种官教授,一看文章,随口问上几个问题即可辨别真伪,何至于引起社会如此关注。自主招生,需要高校自主,需要教师深度参与,因为只有教师才知道自己能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而不是把评选的权利莫名其妙地丢给校外机构,随便“优先了之”。
最重要的是,现在中国高校“千校一面”,教师并没有太多教学的自由权,而学校招生机关无法区分学校教师能培养何种人才。所以,自主招生学校自己对于 自主也是无所适从,大都仅仅当作教育主管部门的招生权力下放,对于如何“自主”还是没有信心的。否则,也不会乱用校外机构的评价作为录取的优先条件了。这 也是为什么社会对于自主招生一直都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因为除了关心自主招生的腐败和暗箱操作之外,还能关心什么呢?
或许,在高校自主招生不自主的情况下,社会的关注点不能仅仅停留在招生过程的公平、公开问题上,而更多的是需要考虑自主招生是如何“自主”的,特长学生送过去能否培养得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