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报考指南

新观点:自主招生会成为鸡肋吗?

时间:2017-09-22 18:35:34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目前,参加自主招生的高校八九十所,每年参加自主招生被录取的也就一两万人。按说,这个规模是可观的。但自主招生搞得轰轰烈烈,并没有忠实履行招收特殊才能的初衷,一些大学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打着自主招生的旗号,实际上提前在预定高分考生。后来沦为大学争抢尖子生的暗战。尤其是高校联盟考试,加重生源争抢,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大都是高分生,而不是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一些经过缜密论证的教育改革的政策,落实到后来都演变成“掐尖”。

实际上,2005年,北京某大学想退出自主招生学校,理由是自主招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有点得不偿失”。

从2015年开始,自主招生考核全国统一安排在高考后进行,大学参与自主招生的积极性大为减弱,因为不像在考前可以在中学提前筛选尖子生,考后,大量学生参加自主招生,大学由于没有了明确的目标性,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参与自主招生得不偿失。

考生参与积极性不如以前,之所以自主招生会形成小高考形象,是由于考前自主招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被名牌大学录取的机会,考后的学生大多心里有数了,不会去努力自己没希望的事情。的确有学科特长的学生比例毕竟很少,而且这种考生考核的标准又难以把握,自主招生只会成为越来越小众的招生行为。所以,大学和学生双方都没积极性。

最重要的,新高考改革比较彻底的方案,3+3考试模式,最大的突破就是淡化分数,实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录取参考。自主招生的初衷也是淡化分数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模式。如果新高考的两个意见正常落实,那么,自主招生存在的补充性在哪里?不就是一个鸡肋吗?